一篇文章一幅畫作如何欣賞? 古代科學家沈括的著作《夢溪筆談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;大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了一幅畫,畫中有一叢牡丹,而牡丹下臥著一隻貓。 觀賞半天的歐陽修但覺此畫的畫工極佳,不論是牡丹或貓都栩栩如生,然而卻不解其中的意義何在,畫者想表現的又是什麼? 於是,歐陽修請教了當朝宰相吳正肅大人。 吳正肅省視一番後拂著長鬚說:「這畫是『正午牡丹』!」 歐陽修說:「何以見得呢?」 吳正肅說:「畫上的牡丹花瓣色澤濃豔卻顯得乾燥,正是那正午牡丹的樣態,而那隻貓眼睛瞇成一條線的樣子,正是中午貓眼的樣子。」 吳正肅又說:「如果是清晨的牡丹,花瓣該是沾有晨露而濕潤,貓眼也應該是圓睜的!」 俗話說:「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。」賞析需要培養興趣,更需具備「看得懂」的知能。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件事,欣賞作品需要的觀察力,同時知識與經驗卻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。 欣賞的能力來自於學習,而學習需要的是指導,由於吳正肅的「指導」與「指點」,歐陽修方能分辨出「正午牡丹」與「清晨牡丹」的不同,清晨貓眼與正午的差異,這些都是學習與經驗的累積! 懂得欣賞,畫是會說話的! 慈濟快報中,有這樣一則報導:「相隔半世紀大愛媽媽班上喜相逢邀童年玩伴同行慈濟路」 「我是『大愛媽媽班』第十五組的隊輔。 每組分配學員有八個人。面對不同年齡,不同個性的陌生人,隊輔要以微笑歡迎招呼她們,以減少隊輔與學員間的隔膜。 有一次,正當我忙於溝通時,突然聽到一聲『如美』的呼喊聲,我往聲音的方向回頭一看,是一位似曾相識的面龐,我呆了一會兒,叫出她的名『陳婉婉』。 一時的感動,竟擁抱在一起,好親,互相問候。五十年前的同學,今日能再相逢,好高興。 原來我的學員『陳如美』是她的妹妹,真是有緣。 記得我倆都是在聖軍學校唸小學,每天放學後,我們必然會一起回家,一路上邊走邊談,甚至誰有零食就拿出來共嚐美味。偶爾,我們也會去看場電影。 小學畢業後,各分東西,想不到一隔竟五十年。 五十年後的今天,彼此顯然是老態龍鐘,稀疏的黑白髮絲夾雜豎生,臉上的胭脂粉末也蓋不了眼角的魚尾紋,這是無可奈何的老化現象,但重要的是彼此仍快樂地健在。 好一個喜相逢,音訊全無的老同學能在慈濟大愛媽媽班再相遇,重溫童年上課的快樂日子。 祈禱菩薩保佑她,以後能和我一齊來做『慈濟』,感恩,再感恩。 ◎吳秀霞/菲律賓報導」 不足五百字的簡單報導,讓人讀過之後也能感覺那份久別重逢的驚喜。 五十年半世紀的分別,卻在菩薩道場相逢,喜悅的不只是「彼此仍快樂地健在」,而是「音訊全無的老同學能在慈濟大愛媽媽班再相遇,重溫童年上課的快樂日子」。 老友的重逢不是直接面對,在那似曾相識卻又在那搜遍記憶後,從模糊影像分辨重組後再恍然大悟的相認。 卻是在那一聲呼喚中,尋聲回頭一望當中認出彼此。 文筆簡潔沒有華麗如詩的文詞,文字間卻充滿往日情懷的濃郁,平鋪直述當中卻更有意料之外的驚喜。 文稿中「佈局架構」是簡潔的,卻完整呈現了「高潮與靜波」,雖然不是「故事與傳記」但是「開頭與最後」不也簡單描述了「生平與主題」和「作為與事例」嗎? 賞析,或許角度不同,但是感動卻是可以一致的!(94.09.2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