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ellme-1001207-Nokia3649.jpg  

昨日大雪偏偏北部高溫三十一度半,民間馬上竄出氣象俗諺說:「大雪不寒明年旱!」和「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!」

會嗎?氣象局的預報員姜禮鴻回應說:「中國的俗諺說法,不能拿來解釋台灣氣候,僅供參考,氣象上很難用一個節氣的天氣來類推整個季節。」

姜某的回應有一點打預防針的味道,但是他說中國的俗諺說法不能拿來解釋台灣的氣候,卻是相當的有道理。

農民曆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,說穿了就是一門種統計學,偏偏統計也是有誤差的考量。同時氣候因區域不同、地理環境不同、海拔高度不同、緯度不同,造成的誤差更大。

在對岸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,在台灣只有高山上才會下雪,難不成也無雪要遭殃?遭什麼殃呢?蟲殃還是氣候的劇烈變化釀成的災殃呢?不過大雪不寒明年旱,很快就能得到應證了。

Tellme-1001207-Nokia3658.jpg  

昨天巴黎的位子留言,農民曆本身到了台灣應該是要修正的,只是誰有功力來修正農民曆的節氣?

確實!個人總是認為,這些節氣名詞是否應該修改得以更適合台灣民間風情呢?

個人對「清明」這個節氣最百思莫解,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,春分後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。

既然如此,那其他的節氣也應該前後相差一天吧?但事實卻不是如此,不然怎會有:「冬至佇月尾欲寒佇年尾(閩南語)。」的說法呢?這誤差如何造成的?

維基百科上說,清明,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開始;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三月節……物至此時,皆以潔齊而清明矣。」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四月四日、四月五日、四月六日三天中的一天。

那以此為基礎來說,清明前十五天是春分後十五天是穀雨,或許是比較準確的說法。

維基百科也說,立春,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,指太陽到達黃經315°時,為公曆每年二月三至五日之間,表示著春天的開始,也是一年的真正開始,人們的屬相就是以立春作為起始點的。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,都被稱之為春天。

不管如何,由這些資料看來,太陽達到黃經的度數似乎比老祖宗言,前十五天或後十五天或許還比較準確一些,只是若以此為定義那每個節氣相差或許不「一定」是十五天了,因為日本大海嘯之後就有科學家指出,地球中軸發生偏移,更有科學家指出格林威治的標準時間已經不標準了,那這些節氣會準確嗎?

也就是說,老祖宗的農民曆法現在已經「過時」了,過時的農民曆法用在台灣應該是不準確的。更何況現現在全球氣候發生劇烈變遷,這種過時的農民曆法能用嗎?比如說農民曆法可以預測雨水,就是不能預測颱風。也就是說,似乎找不到預測颱風的氣象俗諺。

現在農民逐漸變少,年輕的往城市發展老的等著年金起跳,坦白說農民曆給誰用?

不過老舊的氣象俗諺卻是挺有意思的,比如說:「西北語落不過田岸路(台語)」西北語就是國語的午後雷陣雨,來得快去也快,明明對街下著雨這邊卻豔陽高照,真得是不過田岸路。

更有台語的激骨話說:「十二月厝頂──凍霜」就說人吝嗇的意思,有趣吧?(100.12.0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