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好久以前,正確時間應該是兒子幼稚園大班時吧?目前兒子高三。

 

當時應瓊瑤的邀約在高雄文宣團隊中開過幾堂Power PointPhotoshop課程,聽說效果不好,後來當時精舍的文宣組介入結束了那幾堂課。

 

前年湯爸在自宅開設了攝影班,最後的一堂課盛情邀約不才去講了一小時的「圖說怎麼寫」。

 

聽說效果也不怎麼樣,嘿!不怎麼樣代表什麼呢?代表說咱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其實可喜可賀不是嗎?

 

拍得好的照片很「深緣(閩南語)」或許一時看不出攝影者想表達什麼?但慢慢觀賞仔細的瞧,終就會「瞧」出端倪來。

 

圖說的目的不在於讓照片死去或活來,畢竟圖片是不會說故事,它只是故事的一個剎那的記憶,但是好的圖說卻能讓這個記憶更生動,帶領閱覽照片的人進入故事,一起分享動人的所在。

 

大師布朗文拉提莫說過:「要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,而不是那些所謂應該拍的。要實踐、實驗、犯錯、接著再拍...」

 

拍「想拍的」其實比拍「應該拍的」更重要,想拍的拍不好下次就能拍得更好,因為犯錯能改就會進步,至於什麼是應該拍的?只有天曉得!

 

拍照沒有所謂的好不好,能拍到想拍的就是好,我想這是大家都同意的一件事。

 

好不好真的很難說,若從光圈快門來說,不同光圈快門拍出來的同一景物,當然有不一樣的效果,那一組光圈快門拍的最好,其實有得選就能選到好的。這也是個人強烈要求新學者,一定要用手動來拍照而不要用自動拍照的主要原因。

 

影視是辛苦但卻是很有趣的事,尤其能堅持理念揹著器材到處獵取鏡頭的志工,真的很可愛又可敬, 拍得好不好?呵!拍到就是好!

 

曾不只一次,遇過師兄或師姊發心立願要投入影視,也花大錢添購設備,但是幾次後就不見人影了, 她要比手語他要承擔...器材早就擱置了,這又何必當初呢?

 

拍攝技巧是可以討論的,敢說敢問敢拍敢試,就會愈拍愈好。

 

那圖説呢?又是如何?

 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排調》中有一句: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。

 

這用來形容極端的危險與恐怖,看到文字上這樣境界,拍照的人是否有一股衝動想拍出這樣的意境呢?

 

當某種意境拍到了,但是真的太「深緣(台語)」了閱覽的人不一定懂,此刻圖說就是重要的一環。

 

圖說要「說」的落落長嗎?有時標題下得好,簡單兩個字就能與閱覽者心神相通了。

 那一年在資源回收場拍到這「三仙尫仔(台語)」在圖說課程也程引用過。

 

三個破公仔有啥好拍的呢?但看我的「圖說」後,是否也讓您會心一笑呢?

 

這圖片的圖說在下是這麼寫的:

 

石頭上的三仙尪仔

 

不知誰發明了「公仔」這個詞兒?公仔就是台語方言的「尫仔」嗎?

 

新的時候人們喜歡!剛推出要錢買時大家喜歡!後來量多跌價了,緊接著也被棄若弊屣了!

 

管你是那種公仔或尪仔,僅管是神明造型,如今有了缺陷一樣被丟進垃圾堆裡!

 

三仙尪仔在坐在石頭上笑得如此開心,不過它能不笑嗎?

 

把它們擺這兒的那個人,或許笑得更開心呢!(100.09.10夜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